裕奇道:“名份和传统?难道蛮子也讲仁义和嫡长子这些?”
谢安摇了摇头,正色道:“不,草原胡虏,是不讲嫡长子的,因为孩子年幼,往往威望不足,他们往往讲的是兄终弟及。在草原上,一个首领会生下多个儿子,这些儿子成年之后,就必须分家,离开父母的部落,带着一部分的帐落和牛羊,迁到别处去,这种分出去的部落,就是近亲部落,比如拓跋氏,在上一代分出去了拔拔部,叔孙部等多个部落,分别统领四处,以为屏藩。”
刘裕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:“这个不就象汉朝和晋朝时的宗室亲王吗?但这些人有了实力,也有了名份,只怕会象七国之乱,八王之乱那样,发生内战吧。”
谢安笑道:“没这个必要,因为我们汉人,讲的是父死子继,这些分出去的王爷,再没有当皇帝的可能了,一旦手中有权有兵,那自然会起不臣之心。但是草原蛮子不一样,他们是兄终弟及,上一代的首领如果死了,那他分封在各地的兄弟们,就会有继承汗位的资格,所以没必要打个你死我活。这样的宗室内战,只会削弱本族的实力,让别姓部落有机可乘。”
刘裕讶道:“那如果是兄终弟及,首领自己的儿子怎么办?那个拓跋什翼健自己也是以儿子的身份登位的吧。”
谢安点了点头:“那是特殊情况,拓跋鲜卑,以前因为兄弟间的传位,引发过内乱,就是刘琨守晋阳的时期,最后不仅害得刘琨兵败身亡,他们自己也是多年一蹶不振,还得让儿子去中原的石赵当人质称臣,后来痛定思痛,才学了中原这套嫡长子继承的方式,如果儿子成年,并且有力,那就可以在继承人大会上,公推为新任首领,也就是说,最后还得是兄弟子侄们在一起共议,如果儿子弱了,那肯定不行,但若是儿子已经成年,又有一定的威望,那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继承。”
刘裕点了点头:“我听明白了,这么说来,拓跋斤作为庶子,威望不足,如果不抬出拓跋什翼健,那这代国国主之位,就会给他的叔叔伯伯们得了去,是吗?”
谢安微微一笑:“是的,拓跋斤当时也未成年,因此没有分家出去,而是留守拓跋氏主部落,兵力是最强的,但也比其他几个叔伯的部落强的有限。那些叔伯们相持不下,所以干脆都拥立他,想着以后再找机会袭取汗庭,取而代之,拓跋斤知道了这些人的心思,干脆就把拓跋什翼健这个哥哥给迎了回来,这样既摆脱了危险,又赢得了名声,对他自然是最有利的。”
刘裕长叹一声:“想不到在草原上,就连这些嗜杀成性的蛮子,为了权力,仍然是这样勾心斗角,一点也不比我们中原汉人的王朝内斗要来的少。那话说回来,这个刘库仁,跟拓跋氏本部又是什么关系?他也是分出去的近亲或者远亲部落吗?”
华夷之辩何可分
谢安笑着摇了摇头:“刘库仁,是独孤部,他的母亲,是拓跋什翼健的母亲,而他的妻子,则是拓跋一族中的女子,算是亲上加亲的外甥,虽然不是拓跋氏直接分出去的近亲部落,但也是通过几代联姻而巩固的核心部落,自然是死死地站在拓跋氏这一边。”
刘裕讶道:“原来是这样啊,还真的是亲上加亲。咦,等等,相公大人,他不是姓刘么,怎么又是独孤部?”
谢安笑道:“看来你的史书读的还不够多啊,这个独孤,可是有来历的,当年后汉时的开国皇帝刘秀,他的六世孙刘进伯,官至度辽将军,率兵讨伐匈奴,战败被俘,匈奴人把他安置于独孤山,后来以山为姓,而他的后代所居的部落,就称之为独孤部。“
刘裕睁大了眼睛:“这也行吗?我们汉人就这么成了匈奴人?“
谢安点了点头:“汉人胡人,本无天然区分,匈奴的单于部落挛题氏,本身就是夏桀的幼子淳维之后,夏亡后出奔草原,是为匈奴祖先,而鲜卑的始祖拓跋,也是黄帝之子昌意的一个儿子,远封极北苦寒之地,以皇天为拓,后为跋,是为拓跋,又有一说,鲜卑部落民众,多为秦时修长城时的役夫,不堪暴政逃亡草原,成为胡虏。真要是深究下去,只怕草原蛮子,十有八九,都是中原人士跑出去后的子孙后代呢。“
刘裕长叹一声:“那既然这样说来,还有什么汉胡之分,夷夏之别啊。”
谢安摇了摇头:“这倒也不尽然,所谓桔生淮南以为桔,生淮北以为枳,同样是人,因为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的不同,自然也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。草原之上,弱肉强食,水源都非常少,所以牧场都是需要拿命去拼,没有水源,草场,也就没有牛羊,这和我们汉人为了浇溉农田,村与村之间经常要械斗是一个道理,但我们汉人打了几千年,知道光靠打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,所以凡事要商量着来,要讲仁义,实在不行,就只有找官府来出面裁决了,不可能说为了抢个水,就把邻村整个杀光,一个不留。”
“但是草原上不讲这些,他们没有君长,没有国家,所有事情就是用刀剑说话,暴力解决,中原这里,因为是农耕,是定居,做了坏事跑不了,而且世代为邻,乡里乡亲,也下不了死手,所以在我们中原,讲的是以